去年10月,當文學作品《皮囊》銷量突破300萬冊,晉江東石籍作家蔡崇達決定將老家的房子,建成一座對外開放的圖書館,取名為“母親的房子”圖書館。
閱讀曾是他年少時的“避難所”,他說:“小時候做夢都想有一個地方,可以讓我躺著、坐著、趴著,看一日又一日的書,空間安靜,閱讀自由。建造公益圖書館既圓了兒時的夢想,又是一次再回家的過程,更是對社會公共責任的承擔形態,希望小鎮的人們可以在書籍中抵達遠方。”
“母親的房子”圖書館所在地位于東石鎮區彎彎曲曲的小巷深處,即將建成的靜謐圖書館與熙攘的人群形成鮮明的對比,在一般人看來,顯得尤為突兀。
令人感動的是,琚賓不僅帶著自己的團隊免費為圖書館做設計,而且半年來,他曾不辭辛苦多次來泉州,深入閩南小巷,仔細勘察閩南建筑,研究房子與鄰里,與道路,與小鎮的關系,只為將閩南文化、小鎮線索,都折射到空間和室內設計里。
為了完美詮釋設計的內涵,“母親的房子”圖書館設計方案已經過多次修改。圖書館最新的設計方案是現代風格的建筑,將是一棟4層樓的建筑,融合一定的閩南元素,外立面呈現鏤空的效果。樓層內將通過錯層建設來擴展空間,里面既有開放式的圖書館,也有封閉區的私人空間。同時,還將突出立體園林特色,層層見綠。
圖書館里將會有一個講堂,蔡崇達將邀請自己的好友到小鎮做分享,這些受邀的朋友會是這個時代,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、承擔起公共責任的人。這是他在東石“小的文化基地”,像是他的“朋友的客廳”
待到這空間落成后,第一個來講的人,是韓寒。
圖書館還在建設中,蔡崇達說:“圖書館是自我身上的家鄉和遠方,融合成一個新的空間,起點是家鄉的情感,但終點是通向現代社會責任的公共空間。”
“希望選書人的個人故事也在圖書館中留下印記,讓它成為許多人的‘人生圖書館’”,正如蔡崇達在微博寫道的一樣,未來,這座建成的“母親的房子”圖書館將不再只是蔡家人個人情感的寄托,而是凝聚著與之相關一切人的人生印記。
一座由民房改造而成的圖書館,一個浪漫夢想的逐漸實現,過程雖艱辛,但慶幸一路上有不少人,為著同一個目標,一起并肩同行。